跳至主要內容

人文主义(英语:Humanism),又译人本主义、人类主义[1]、人道主义[2][3](译为人道主义时常与另一种人道主义(英语:Humanitarianism)混用)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为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

 

人文主义[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文主义(英语:Humanism),又译人本主义、人类主义[1]、人道主义[2][3](译为人道主义时常与另一种人道主义(英语:Humanitarianism)混用)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为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4]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道主义关系密切。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世俗人文主义外,也存在有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宗教中,人文主义一般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有些人文主义还认为,人有需要参加仪式和规则,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此,有无神论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词源及定义[编辑]

“humanis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人性”(humanitas)一词,后者最早由西塞罗用来描述与自由教育有关的价值观,在当时自由教育这一概念类似于今天的艺术、哲学、历史、文学。这个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语“umanista”再度出现,在十六世纪传入英语世界,不过当时这个词并非以humanism的形式描述思想,而是以humanist的形式代指一群研究和倡导基于古典文学的教育的人[5]。19世纪早期,以“humanismus”的形式传入德语,之后再从德语以学术上的对古典文学的倡导及对非宗教性生活的追求这两种意义传回英语[6]。“humanism”这一概念于不晚于1901年传入中国[7],而人文主义一词则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8]

可能是巴伐利亚神学家弗里德里希·伊曼努尔·尼特哈默尔创造了人文主义一词,用以描述他计划在德国中学开设的古典学课程。不久后,格奥尔·沃伊特雅各·布克哈特在内的一批学者采用了这个术语[9]。在20世纪,这个词的含义被进一步完善,成就了其当代含义,即对生活的自然主义态度,关注人类的福祉和自由[10]

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编辑]

古希腊[编辑]

古希腊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提出一些早期人文主义思想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编辑]

现代生产方式出现,不但动摇中世纪社会基础,而且确立个人价值,肯定现实生活意义,促进世俗文化发展,由此形成与宗教神权文化对立之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11]

现代[编辑]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人类自身反思越发明显。随着冷战开始,1960年代后,美国西欧爆发一系列反传统运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以及20世纪末崛起的LGBT权利运动后,西方国家趋向世俗化,无宗教信仰者的比例日益增加。人文主义的主张及理念,为无宗教信仰者提供一个近似宗教的信仰和价值观。

参见[编辑]

概念[编辑]

代表著作[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蔡仲; 肖雷波. STS: 从人类主义到后人类主义. 《哲学动态》. 2011, (11): 79–81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2. ^ 杨寿堪. 人文主义: 传统与现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5: 92–98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3. ^ 胡翠娥. “人文主义” 还是 “人道主义”?——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译介论学术著作中的术语翻译. 《中国科技术语》. 2020, 22 (4): 69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4. ^ Definition by IHS: Humanism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inspired by humanity and guided by reason.[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5. ^ Mann 1996Copson 2015,第1-2页.
  6. ^ Copson 2015,第1–2页;Fowler 1999,第18–19页.
  7. ^ 章, 可. 现代中国“人文主义”的起源:以译词为中心的研究(1901-1922)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9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2).
  8. ^ 钟, 谟智. 人文主义的由来和定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02): 108–111 [2021-08-26]ISSN 1003-3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因在文艺复兴时代非常重视古代文化(而不仅仅如字面所表示的文学、艺术),就垫上一个“文”字,故译作“人文主义”,这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在中国出现的合成词。
  9. ^ Davies 1997,第9–10页.
  10. ^ Copson 2015,第3–4页.
  11. ^ 外國美術簡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2.

来源[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兼爱与爱情,博爱,仁爱,施爱,阶级爱,血亲爱的区别

 兼爱(都爱)就是爱他人,爱所有人,除了敌人。 兼爱不同于爱情。爱情是两性之间荷尔蒙激发的以动物性欲为基础的精神恋爱。兼爱是爱他人,爱自己,不困守于公母的性欲爱。 兼爱不同于博爱。博爱是基督教理念,爱所有人,包括敌人。兼爱不爱敌人,甚至要对敌人狠辣。博爱精神提升了人类文明,但人性中有缺失,人群中有恶棍。兼爱家族做不到爱敌人。 兼爱不同于血亲家庭的亲情,兼爱是跨越了物种界的对子女的爱,所有动物都是爱子女的,兼爱超越了血亲之间的爱。这也是兼爱与儒家的区别。儒家是提倡血亲爱之外,扩大血亲爱到更多的人,但儒家的仁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有差别的对圈外的越来越淡的爱。儒家仁爱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还利用血亲爱限制了自由。 兼爱不同于友爱。友爱是在朋友之间的互爱,是互爱。是需要交换的爱。一旦互爱不成比例,就会丧失互爱。兼爱是提倡对所有人的爱。 在实际的世俗生活里,不可能所有人对所有人兼爱,这是由人保留了动物的血腥残忍的遗迹。现代社会被设计成竞争性人际关系。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比其他民族国家,竞争杀戮更加严重,毒化了人与人本来就有的兼爱精神。例如,下水救人,救火,灾难救援,这就是人间大爱,也就是兼爱。 兼爱不同于所谓正能量的施爱。施爱例如救济边疆贫困的儿童。兼爱是提倡对他人的真爱,不限于救助之爱。兼爱是平等的爱。 兼爱不同于阶级之爱。阶级之爱,提倡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寒冬一样冷酷。而且局限在阶级之中。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阶级,自己不可选择。我们提倡兼爱,不是同阶级里面的亲爱,而是提倡不同阶级里面的亲爱。不同阶级之间,其实富有大爱。例如,慈善家往往就是高阶级对低阶级的亲爱。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文明的提升中,兼爱将越来越被扩散。但是,我们生命有涯,等不到人间实现了全体兼爱。 于是,在当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深陷人间残酷的自私自利的社会大环境中,缺乏信任的社会中,精神痛苦,孤独飘零。每当我们体会到健康与生命的流逝,我们越加绝望。 我们为什么不学习佛家呢?信佛的人出家,集中寺院修行,变成僧团生活。兼爱之人,何不召唤兼爱之人,共同修行,共同生活呢?我们不是组织不是宗教不是社团,我们只是兼爱之人的家庭团聚,互相结拜,成为兼爱兄弟姐妹,离开原生家庭,和佛家一样,组织新的兼爱家庭。在茫茫人海里,我们这些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散落如泥沙和星星,我们何不汇聚于兼爱家庭,过一种简单快乐富有兼爱的生活?...

怎么成为一个沉稳的人?

  许不言 @HsuBuyan 怎么成为一个沉稳的人? 1、敢于直面现实 过去的事情,只要你还记着,那就不是往事了,没必要苛求自己「放下」,真正的放下是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并解决掉问题,而不是给自己洗脑去逃避。 2、要学会预知未来 提前做好面临巨大困难的心理准备,尝试将自己放在极限生存状态的环境中,你多想一步将来就能少求人一点,每件事都做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想象自己遇到更艰难的时候要怎么应对,列出几个具体的应对方案,这样当事情真的突然变糟糕时,你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当然也要提前做好得到巨大财富的准备,几率不大,但很值得期待,相信自己! 3、要懂得自我解压 有的人读书很厉害,可一遇到考试就失眠,导致成绩失利,能力很重要,会给自己减压让能力更好地释放更重要。 4、遇到问题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 别急着下结论,思考、分析、观察反馈,你越冷静越能想到好办法,越镇定敌人越慌张。 5、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降低期望值 这样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就算完成得一般,也不至于被打击得一蹶不振。 6、敢于赚大钱 经济独立是思想独立和行为独立的基础,赚钱是「保护」自己和身边人最高效的手段,也是支撑普通人最好的底气。 7、有机会的话,深入到泥潭中一次 很多时候,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去你不喜欢的地方呆一段时间,当你知道很多不想要的,你就能慢慢明白自己真正要什么。 8、永远保持向善之心 你评价别人时用的形容词,人们会习惯性套用在你身上,这叫「 无意识特征转移 」,人都是相互的,所以你想别人怎么样对你,你就怎么样对别人。比如你觉得我的推文对你有帮助,追踪我并帮我按个爱心,我也会觉得屏幕对面的你很优秀,愿意创作出更好的内容来回报你。 9、保持好奇,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 我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保持了我持续不断的好奇心 。」一直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会生出探索的惰性,对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都形成一种无形障碍,说它是舒适区可能还不够确切,它更像一个盲区,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一无所知,或者你知道的都是错的。 10、跟有结果的人学习 能从低位坐到高位的普通人,一般都有过人之处,努力揣摩学习他的长处,取其精华,即使你有多看不惯他。 ...